首页 资讯 正文

埇桥区夏王村:十年耕耘结出富民瓜

体育正文 142 0

埇桥区夏王村:十年耕耘结出富民瓜

埇桥区夏王村:十年耕耘结出富民瓜

清晨五点的苗庵镇夏(zhènxià)王村,西瓜大棚内已人影攒动。工人们弓着腰,指尖轻弹瓜身,清脆(qīngcuì)的“咚咚”声此起彼伏(cǐqǐbǐfú),圆润饱满的“美都”西瓜正被采摘、装车运往收购点。而在另一个大棚中,翠绿藤蔓间鹅黄色的西瓜花格外醒目,工人们轻捏一朵雄花,将花粉点在雌花(cíhuā)柱头(zhùtóu)上,动作快如蜻蜓点水。 采购(cǎigòu)西瓜。(夏王村供图) “熟度刚好!这批瓜摘完一周后就要开始人工授粉,40天后新一茬西瓜又能上市(shàngshì)了。”种植户宁传汝抹了把汗笑道。从4月底开采到7月中旬收尾,这座皖北村庄(cūnzhuāng)的2600余亩瓜田里,授粉、采摘(cǎizhāi)的接力赛日日上演,绿油油的西瓜跟着货车奔向全国(quánguó)。 “我在这西瓜种植了48亩,品种是‘微盟美都’。”宁传汝介绍道,现在正是西瓜上市的时候,8个工人每天可以(kěyǐ)采摘(cǎizhāi)8000斤左右,每年订单都是提前(tíqián)预订,远销全国各地中小城市,效益十分可观。 这份“甜蜜产业”的(de)萌芽始于2013年。夏王村党总支副书记宁广黎回忆道:“当时村里只有2户试种‘8424’品种,效益非常好。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,村两委经过多次会议研究(yánjiū),结合夏王村土地资源优势(zīyuányōushì),因地制宜,打破传统一麦一豆种植(zhòngzhí)模式,推动产业结构调整。”村两委带头流转土地,鼓励村民(cūnmín)发展大棚西瓜种植,十余年间将西瓜产业打造成“一村一品(yīpǐn)”的金字招牌。 “我是2016年(nián)蹚进‘瓜路’的。”宁传汝解释道:“当时主要考虑到家中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,走不开。在家里面(lǐmiàn)种西瓜,村里面也很(hěn)支持(zhīchí),不仅能带来不错的收益,提高家里生活水平,还能照顾到老人小孩儿,现在的生活我很满意。” “在种植过程中,常遭受病虫的(de)危害以及肥水管理不善或者不良气候的影响,导致西瓜(xīguā)产量较低、效益受损。”宁广黎坦言产业发展初期的困境。为攻克技术难关,村两委组织农户“走出去”取经(qǔjīng):“我们多次去外地学习,并(bìng)邀请(yāoqǐng)省农科院专家、区农委领导定期到田间(tiánjiān)指导。”同时还成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,进行科技培训,不仅能提高西瓜的产量和品质,还能提高西瓜的知名度,为种植户增加了收入,带动周边(zhōubiān)群众就业。 为畅通销售渠道,村里专门设立了西瓜集中收购点,每天都有成批的新鲜西瓜从这里(zhèlǐ)发往全国各地,既方便了瓜农,也(yě)保障了市场供应。 西瓜(guā)上市期间,每天集中收购点都车水马龙,正在验货的收购商丁胜拍着刚采摘的西瓜笑道:“我在这边(zhèbiān)收十来年(nián)了,从他这儿种棚到现在,这里的瓜品质非常好,口感(kǒugǎn)也好,当地老百姓与我们相处也比较融洽。” 随着2600亩西瓜基地的(de)辐射效应(xiàoyìng)显现,如今,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,已带动360余名村民就业,村集体经济年增收(zēngshōu)超30万元。 谈及下一步规划(guīhuà),宁广黎信心满满:“目前根据市场需求,夏王村主要种植‘美都’品种西瓜,下一步将(jiāng)继续立足市场需求,加大土地流转力度,进一步扩大(kuòdà)种植规模。” 从破土而出的(de)“金种子”到富民强村的“绿(lǜ)产业”,夏王村用(cūnyòng)十年时光将西瓜种成“致富果”。瓜田里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中,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正酣畅流淌。(孙启梦 项锦) 更多(duō)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(yě)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(zhuǎnzǎi)(zhuǎnzǎi)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(zūnzhòng)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埇桥区夏王村:十年耕耘结出富民瓜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