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俄元首通话超1小时 事关俄乌冲突前景
美俄元首通话超1小时 事关俄乌冲突前景
美俄元首通话超1小时 事关俄乌冲突前景
卡罗尔·纳夫罗茨基(jī) 视觉中国 图
6月1日,波兰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如期举行。这场典型的“保守-自由派对决”最后成为(chéngwéi)该国政治(zhèngzhì)转型36年来最激烈、最胶着(jiāozhe)的竞争(jìngzhēng)。由于两位候选人(hòuxuǎnrén)得票率太过接近,直至2日晨间才确定胜负:独立候选人卡罗尔·纳夫罗茨基以50.89%的得票率险胜对手、当选总统。
纳夫罗茨基和主要对手、华沙市长拉法乌·特扎斯科夫斯基分属保守右翼(yòuyì)和中(zhōng)右翼自由派,背后则是两大政党之争(zhīzhēng)。纳夫罗茨基胜选,意味着保守右翼占据总统府(fǔ)、中右翼自由派领导政府的格局将要继续,“府会之争”的僵局依旧。
值得注意的(de)是,距离上次议会选举(xuǎnjǔ)结束、亲欧(qīnōu)自由派政党组阁执政仅18个月,疑欧保守派就在总统选举中惊险获胜(huòshèng),不仅在国内政坛传递了(le)卷土重来的信号,更在欧洲范围内具有值得关切的标志性意义。欧洲乃至全球民粹、保守右翼联动席卷的浪潮接踵而至,波兰不是最后一个,但它对欧盟的未来显然具有深远影响。
特朗普(tèlǎngpǔ)的粉丝打败了“自由派”
此次波兰总统选举选情之胶着、竞争之激烈,直观反映(fǎnyìng)在数字(shùzì)上(shàng):13名候选人参选,追平了1995年总统大选的(de)历史记录;尽管最终对决难分上下是波兰历次总统大选的常态,但今年(jīnnián)第二轮投票的结果却是该国自36年前政治转型以来两方候选人差距最小的一次,以致于投票结束后的出口民调和最终结果出现反转。
波兰总统选举(xuǎnjǔ)实行两轮投票(tóupiào)制,5月18日举行的第一轮投票不出意外无人获得过半数普(pǔ)选票,得票领先的特扎斯科夫斯基(jī)(kēfūsījī)(31.36%)和纳夫(nàfū)罗茨基(29.54%)进入次轮投票。6月1日第二轮投票结束后,双方得票太过接近,胜负迟迟难见分晓。当晚(dàngwǎn)9点公布的第一次出口民调显示,特扎斯科夫斯基会以50.3%的得票率胜选,于是后者迫不及待地“半场开(kāi)香槟”、发表胜选演说。不料次日晨间结果逆转,波国家选举委员会宣布纳夫罗茨基获胜,但得票率优势仅为1.78%。
选情和计票结果一波三折,折射出今年总统大选的(de)激烈争夺,主要竞争双方正是维护传统价值(jiàzhí)的民族保守派(以议会最大党法律(fǎlǜ)与公正党为代表(dàibiǎo)),和(相对)亲欧自由派(以执政的公民联盟为代表)。任满两届、不能连任的现总统安杰伊(jiéyī)·杜达就出自法律与公正党,与公民联盟主导的联合政府针锋相对。
纳夫罗茨(luócí)基虽然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,但实际上获得了法律与(yǔ)公正党的(de)支持,甚至被称为该党的非正式候选人。42岁的他是疑欧派历史学家和业余(yèyú)拳击手,长期供职于波兰国家记忆研究院并担任院长,该机构负责研究、调查1917至1990年波兰当权者的“历史罪行”。纳夫罗茨基的研究方向体现了其政治光谱,他任职该研究院期间曾主持拆除(chāichú)苏军纪念碑,据称因此上了俄罗斯的通缉(tōngjī)名单。
纳夫罗茨基(jī)政治立场保守,强调波兰民族(mínzú)认同,反对欧盟权力扩张,被上届议会选任为国立研究机构负责人,与当时执政(zhízhèng)的法律与公正党理念相当,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政客。2023年底议会选举失利、八年执政终结后(hòu),法律与公正党急需新面孔重塑形象(xíngxiàng)、力争东山再起,纳夫罗茨基自然是绝佳人选。
与不少其它(qítā)国家右翼人物相似,走上台前的纳夫罗茨基不乏争议(zhēngyì)。2018年他用笔名“塔德乌什·巴特尔”出书讲述1980年代的波兰犯罪团伙,还分别以笔名和真名的人设(rénshè)相互吹捧(chuīpěng),引发外界怀疑他与犯罪团伙、街头暴力的关联;宣称自己“只有一套房”,但被曝光(bàoguāng)从退休老人手上低价购入第二套住房(zhùfáng);此外(cǐwài)他被视为特朗普的粉丝,后者也公开声援他。一个月前竞选最激烈的时候,纳夫罗茨基专门飞往白宫与特朗普简短会谈,两人还在椭圆形办公室竖起大拇指合影。
而现任华沙市长特扎斯科夫斯基与之截然相对。他是公民(gōngmín)纲领党(公民联盟的主体(zhǔtǐ))资深党员,自上大学开始就研究国际关系和(hé)欧洲问题(特别是欧洲一体化)。2004年波兰加入欧盟时,他在欧洲议会为(wèi)公民纲领党担任(dānrèn)顾问。五年后他代表该党当选为欧洲议会议员,之后在图斯克第一次(dìyīcì)担任总理的末期入阁担任部长,也短暂做过众议员,2018年当选华沙市长。
特扎斯科夫斯基自视为中间派,但在整体偏保守的波兰社会中已算是(suànshì)“自由派(zìyóupài)”:呼吁环保和生态恢复,支持地方政府更大的自治权,文化上持温和的自由价值观(反对歧视性少数群体,支持同性恋“民事结合”),外交上支持欧洲一体化、俄乌(éwū)冲突中明确挺乌。2020年他就首次(shǒucì)竞选总统,但未能阻止(zǔzhǐ)杜达成功连任。
尽管背靠执政党(dǎng)、从政履历完整的(de)特扎斯科夫斯基看似更有优势,但波兰智库华沙研究所负责人莉莉安娜·希梅赫道出波兰选民的心态,即选择他们眼中“强大、(思路(sīlù))清晰、一以贯之”的领导人。事实上纳夫罗茨基的(jīde)竞选策略就是(jiùshì)近乎“信息轰炸”的方式宣传强人形象,比如日常晒自己的锻炼照片。法律与公正党也全力打造这一人设,称只有(zhǐyǒu)他才能顶住压力、捍卫波兰普通民众和国家利益。
从结果看,选民仍然关心国家主权(guójiāzhǔquán)、传统价值、强大的领导力。除了传统的农村地区和劳工阶层(láogōngjiēcéng),纳夫罗茨基甚至还(hái)赢得18至39岁年轻选民的多数支持。相比于他立场坚定、从不打算迎合所有选民的思路,试图当“全民总统”、不断重塑(zhòngsù)人设的特扎斯科夫斯基最终没能让任何人信服,连年轻人都不对“新进步主义波兰(bōlán)”的话术买账。
“府会(huì)之争”延续,不止影响波兰
与捷克、克罗地亚等其它中东欧国家高度相似,波兰虽然实行议会民主制(mínzhǔzhì),但总统从法律(fǎlǜ)到事实层面都不是纯粹的“虚位元首”:一方面,波兰总统依照宪法与政府共同行使(xíngshǐ)行政权,为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和国家对外最高代表,对外交和防务具有(jùyǒu)一定影响力;另一方面,总统有权发起立法进程(jìnchéng)或直接否决议会法案,但议会要推翻总统的否决权反而需要更高门槛——五分之三多数(duōshù)。
此外波兰总统由一人一票普选产生,具有(jùyǒu)不亚于总理和政府的民意基础(mínyìjīchǔ),且罢免总统的门槛同样极高(140名议员提案、三分之二法定多数议员通过决议,方可向国家法庭提起公诉、由后者而非(fēi)议会裁决),几乎意味着总统可以(kěyǐ)安稳做满任期(rènqī),可以没有顾虑地与议会和政府中的对手博弈。
波兰总统职权的含金量,彰显了(le)此次保守派(bǎoshǒupài)阵营获胜的意义。虽然有深厚的社会基础,但议会和(hé)总统选举机制(jīzhì)的不同(前者为比例代表制,后者为二轮投票制(tóupiàozhì)),导致法律(fǎlǜ)(fǎlǜ)与公正党成立24年来在更碎片化的议会三度在野,可总统选举只失手过一次。纳夫罗茨基胜选,不仅巩固了保守派的阵地,还激发了法律和公正党在2027年议会选举卷土重来的信心。即将卸任的杜达更是将其称之为“英雄般的斗争”。
对于领导执政的(de)公民联盟和图斯克政府(zhèngfǔ)来说(láishuō),这次选举的结果无疑是苦涩的。目前四党联合政府在众议院460个议席中(zhōng)只有242席,达不到推翻总统否决的五分之三多数,意味着只要总统否决其提案,政府就无能为力。过去18个月,杜达多次成功否决图斯克承诺的改革,甚至一度(yídù)否决政府预算,给后者“下马威”。
至于欧盟最为关注、图斯克试图纠正的前政府通过的司法改革法案,杜达及将要继任的纳夫罗茨基势必(shìbì)捍卫到底。法律(fǎlǜ)与公正党2015年(nián)执政后,通过多项涉及司法改革的法案,客观上帮助该党在司法系统任命“忠于自己”的法官,引发了欧盟和波兰围绕(wéirào)“司法独立”与“波兰主权”的纷争。图斯克承诺要消除(xiāochú)政治(尤其(yóuqí)是法律与公正党)对司法系统的影响,而杜达就是他搬不走的阻力。
过去18个月波兰多次上演“府会之争”,而未来纳夫(nàfū)罗茨基与图斯克的对立恐将(kǒngjiāng)愈演愈烈。选后纳夫罗茨基扬言“我们将拯救波兰,绝不允许(juébùyǔnxǔ)唐纳德·图斯克拥有完整权力”,而图斯克则(kèzé)表态“绝不打算退让半步”。
由此可以确定,下次议会选举到来之前,图斯克(kè)政府(zhèngfǔ)难以推动国内(guónèi)重大改革,而波欧关系前景依旧扑朔迷离。强调“欧洲一体化”,还是坚持(jiānchí)“波兰主权优于欧盟(ōuméng)”,是亲欧派公民联盟和保守派法律与公正(gōngzhèng)党的一大分歧。图斯克担任过欧洲理事会(ōuzhōulǐshìhuì)主席,希望改善波兰与欧盟近年来紧张的关系,恢复波兰在欧盟的“领导地位”,也是“欧盟价值观”认同者。反过来杜达、纳夫罗茨基们强调主权优先的立场,则决定了近年来波欧双方摩擦不断。
考虑到欧盟(ōuméng)内部结构性的“东西(dōngxī)裂痕”,东欧国家在移民、多元主义、宗教保守价值、堕胎、司法主权、媒体管控等问题(wèntí)上与老牌西欧国家长期存在分歧,作为欧盟第六、中东欧第一(dìyī)大经济体的波兰,对于欧盟内部东西团结的影响不可小觑。然而(ránér)纳夫罗茨基竞选期间的承诺——退出欧洲绿色协议及欧洲《移民与难民庇护公约(gōngyuē)》,无疑加剧了欧盟一体化的挑战(tiǎozhàn),波兰政坛内部纷争、波欧裂痕加剧的风险难以避免。
更深远的(de)影响,可能还不止于双边关系(shuāngbiānguānxì)。纳夫罗茨基虽然声援乌克兰,但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和欧盟。一旦波兰行使作为成员国的否决权,自然会成为(chéngwéi)俄乌和地区(dìqū)安全局势的重要影响因素,尤其在“恐俄”前线的中东欧地区抛下震撼弹。
另一方面,波兰(bōlán)总统大选也是全球民粹、保守右翼力量(lìliàng)的又一大关注焦点。除了特朗普(tèlǎngpǔ)对纳夫罗茨基的公开支持,就(jiù)在第二轮投票日前五天,美国最大的保守派政治活动(huódòng)“保守政治行动会议”(CPAC)在波兰和匈牙利(xiōngyálì)同期举行(jǔxíng)国际会场活动。欧洲几乎所有的右翼代表人物汇聚一堂,特朗普盟友、美国国土安全部长克丽丝蒂·诺姆还亲临波兰会场,宣称“选择与特朗普共事的总统,波兰就会拥有强大的盟友”。
近两年民粹、保守右翼在多国接连胜选,跨大西洋(dàxīyáng)右翼持续(chíxù)联动。波兰作为又一个收复(shōufù)的“重镇”,标志性意义(yìyì)明显,亦是本次总统选举引发(yǐnfā)国际关注的重要原因。鉴于不可避免的僵局、不时可能“擦枪走火”的内外摩擦,加之选民关切的议题,以及欧盟、地区安全和政治局势的变数,未来波兰的动向注定不会风平浪静。
(胡毓堃,国际政治专栏作家、中国(zhōngguó)翻译协会会员)
澎湃新闻特约(tèyuē)撰稿 胡毓堃
(本文(běnwén)来自澎湃新闻,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“澎湃新闻”APP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